混凝沉淀池设计思路
对于一般水质的城市污水,通常不需用设置混凝沉淀池。当市政污水来水中悬浮物很高,且悬浮物沉降性能差时,可考虑在生化池后增设混凝沉淀池。
混凝沉淀是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,改变废水中胶体颗粒的电荷相平衡,使废水中呈微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互相产生凝聚作用,成为颗粒较大,而且易于沉淀的絮凝体,再经过沉淀加以去除,从而降低出水的色度、COD、SS等指标,确保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和排放要求。
混凝沉淀池一般不少于两座(格)。
平面布置方面需结合整个流程考虑,宜临近加药间设置。
- 设计内容(建构筑物及主要设备、仪表):
主要构筑物:絮凝区、沉淀区(中心桶、泥斗、出水堰)、出水池等;
主要设备:混合搅拌器(絮凝区)、反应设备、膜片式快开排泥阀、中心桶、集水槽、排泥泵、潜水搅拌器(出水池)等;
仪表:
- 低等配置:无。
- 中等配置:无。
- 高端配置:泥位计 。
- 规范强条:
无。
- 计算公式或依据:
混凝沉淀池常用竖流式,计算可参考《给水排水设计手册5》P302表5-18;
- 参数:
- 沉淀池中心管内流速不宜大于30mm/s;喇叭口与反射板之间的水流速度不应大于40 mm/s;
- 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6~1.5m3/(m2·h);
- 竖流沉淀池排泥管需伸到水面以上,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2m,管上端超出水面不小于0.4m。
- 沉淀池出水一般采用堰流,堰上负荷应不大于7L/s·m;
- 运行、控制思路:
初沉池没有特殊的电动控制,主要是日常排泥泵及阀门开关。
- 设计经验及注意事项:
- 絮凝时间遵循规范设计;
- 设计时需考虑混凝、絮凝流场状态;
- 排泥需结合整个厂区污泥高程考虑;
- PAC投加量:20~50mg/L;
- 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,静压不小于5mH2O;
- 出水堰堰口保持水平。